董褐:主公英明。臣有一計,可使夫差此番争霸,必成千古笑談,遺羞後世。
晉定公:請道其詳?
董褐:此番會盟,主公可讓其先,然不可徒讓,必使其先去王号,以為條件。今其急于回兵,必然屈從,則雖得盟伯之名,而失王号,亦未可占先于晉。
晉侯與趙鞅聞之,齊都稱善。于是複使董褐再入吳軍,向吳王夫差緻意晉侯之命。
夫差:晉侯之意若何?
董褐:吳君以王命宣布于諸侯,寡君敢不敬奉!然上國初以伯爵肇封,而今稱王号,則謂周天子何?君若去王号而稱公,則惟君所命。
夫差議于伯嚭及王孫駱,皆以晉侯之言是為正論,無法反駁;且心焦如火,急于回兵救吳,遂故作大度允之,乃斂兵就幕,與諸侯相見。
夫差由是自稱吳公,登台先行歃血;晉侯次之,魯、衛以次受歃,盟誓乃成。
會盟已畢,夫差不敢有絲毫耽擱,随即連夜班師,疾馳南歸。
吳師複從淮河下船,沿邗溝泛水入江,水路而回。
因于途中連得告急之報,三軍将士皆知家國被越人所襲,個個心膽俱碎,惶惶不安;又且遠行疲敝,心懷家人安危,皆無鬥志。
吳軍南歸之事,早有越國細作偵知,飛報越王。
範蠡聞知,便即布好埋伏,嚴陣以待。
事件懸疑:關于黃池之會,卻是一個曆史疑案,後世史家所說不盡相同。若依《史記》所載,是說會盟尚未開始,吳王便得噩耗,得知越人已趁虛攻入吳都,殺死太子友。夫差為不影響争霸,遂秘密處決七名報信吳使,參加來日會盟。會盟之際,和談倒也融洽,盟誓亦謂順利,但至歃血之時,出現争執。依照會盟規矩,應是諸侯伯主先歃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鏡頭閃回,黃池之會《史記》版本。
伯嚭:于周室,我為長。
趙鞅:于姬姓,我為伯。
雙方于是陷入僵持。夫差便恃勢衆,對晉國君臣以武力相脅。晉執政卿趙鞅不服,命司馬寅擂鼓整軍,将欲死戰。
晉大夫司馬寅為人精細,勸止趙鞅,請先至吳營通融聘問,晉定公從之。
司馬寅乃親至吳營,求見吳王夫差。
了了數句問答,司馬寅還營,回報晉定公及正卿趙鞅:吳王面帶晦暗,不是國敗,便是太子已死。夷人生性輕浮,急于回師,今天時地利皆在于我,不如與其相持,靜以待變。
趙鞅從之,于是固壘相持。夫差終于失去耐心,選擇退讓,同意先由晉國歃血。
曆史争議:據《左傳·哀公十三年》記載,為相助吳王夫差成為伯主,魯國率先向吳國朝貢,數量豐盛于晉國,于是中原諸侯承認吳王稱霸。然據《國語》記載,是說吳王對晉國實施武力,迫使晉侯尊吳王為盟主。《史記》中同樣出現吳國成為盟主記載,見于《晉世家》及《秦本紀》。當代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提到黃池之會,往往采用《國語》說法,皆說吳國争霸獲勝。此是借夫差奪霸成功,與其後迅速敗亡形成強烈反差,未見得便是真相。
閃回結束。吳王急速返兵,欲率衆驅逐越兵,未料範蠡早已張網以待,三面圍剿。
吳軍落入範蠡所設埋伏,又兼士無鬥志,于是一戰大敗,潰不成師。
夫差退而結營,且懼且怒,責問太宰伯嚭:子言勾踐必不叛吳,寡人聽你進谏,枉殺國相伍員,因而釋歸越王,至有今日之事。事到如今,你有何說?
伯嚭:大王息怒,此必是文種之謀,與越王無甚相幹。臣願前往越營,問其發兵緣由。
夫差:我今命你,前往越營為我請成,許成而不許敗。如若不然,前令子胥伏誅屬镂之劍猶在,當以此劍誅子!
伯嚭聞言膽戰心驚,隻得親赴越軍大營,來見勾踐,稽首越王。
勾踐踞高而坐,早已非是當年被囚姑蘇宮中态度,盛氣淩人道:太宰來此何意?
伯嚭:吳王确實有罪。大王在吳之時,屢蒙踐辱,亦乃伍員相迫所緻。尚望大王看見當初微臣竭力維護情份,求赦吳國之罪,兼保微臣全家性命。如蒙應允,我願歸勸吳王,向越國稱臣納貢,永為藩屬。犒軍之禮,悉如大王昔日所奉吳軍。
勾踐沉吟不決,問于範蠡、文種:二位賢卿,以為如何?
範蠡:吳國雖敗,尚有萬餘甲士;姑蘇未克,且王氣未絕,不可就此滅之。不如姑許其成,以為太宰伯嚭之惠。
文種:範相國之言是也,大王可将此臉面,賜予伯宰。
勾踐:如此,便看在太宰面上,此事便做罷休。
伯嚭大喜,連拜八拜,方才爬起。于是越王便命範蠡、文種與伯嚭定盟,允許吳國請成。伯嚭還報吳王,盡出營中所有犒賞越師,越王就此班師而歸。
夫差亦率敗兵還于姑蘇城中,就此整日唉聲歎氣,回思伍員之忠,後悔不已。
周敬王三十九年,魯哀公十四年、楚惠王八年、越勾踐十六年、吳夫差十五年。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誰不想和他有個未來 冬眠之後[ABO]+番外 九月遇夏[快穿]+番外 修羅千樹 我靠失敗學橫行修真界 酒後吐真言[娛樂圈] 海賊王:從始至終都是你 墨雨雲間之婉甯重生 關于和小怨種鬥智鬥勇的那些事 開局一木筏,海上求生 孤星望北川 雙殊 各取所需 踏尋蒼茫路 戀上學生會的他 将月 漾梨 夫人救命,将軍又有麻煩了 青岚仙途 重生在高武世界的我能徒手搓萬物